景洪市普文镇城子村小组属于坝区。距离村委会0.20公里,距离镇政府1.00公里,国土面积0.90平方公里,海拔854.00米,年平均气温20.20℃,年降水量1675.60毫米,适宜种植水稻、瓜果、蔬菜等农作物,有耕地3346亩;有林地3025亩,常住人口183户756人其中党员47名。全村共有党员45名,其中2名为预备党员。村民以养殖渔业、种植茶叶、咖啡、香蕉、火龙果等农作物为主要经济来源,2022年末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100元。
今年以来,普文镇城子村小组借力民族团结进步“十县百乡千村万户”示范引领工程建设,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紧紧围绕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这一根本方向,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、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,将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、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起来,积极探索新路子,围绕产业发展、环境整治、社会治理、民族团结等工作,画好民族团结进步同心圆,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,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。
一、与民族文化充分融合,提升村寨建设品质
结合“十百千万”工程项目建设,加大项目整合力度,解决基础设施投入过大的问题,将更多资金用在提升品质,完善功能上。在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及环境治理工作的同时,围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,大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宣传,用形象生动的文化墙诠释民族风情、传统美德、民族政策,让民族团结示范创建工作深入人心。同时,把项目建设与民族文化充分相结合,依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和优势,用好傣族文化特色亮点,编制好示范点建设规划,做到建设风格、配套设施等与当地民风民俗、民族文化特色相契合,提升建设品质。
二、实施人居环境提升工程,打造美丽村庄样榜
城子村充分利用“十县百乡千村万户”示范引领建设为契机,加大资金整合投入力度,发挥资金集聚效应,力促“十百千万”示范工程项目建设与提升人居环境之“双融合、双促进”。因族因地制宜、因村因户施策,优先安排基础设施建设、道路建设、生活垃圾治理、生活污水治理等工程,发动村民群众积极投工投劳参与治理工作,提升村容村貌和生活环境。一是坚持规划先行,严守无规划不建设,坚持“全村一套图、整体一盘棋”,城子村以道路交通、人居环境提升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,抓好环境保护、乡村绿化等生态环境建设工作,在建筑设计中融入傣族文化元素,加大力度综合整治村容村貌、提高人居环境建设,有效提升群众生活质量。二是充分发挥群众主体作用,在建设美丽乡村中,党员同志带头推倒围墙、更换房屋瓦顶、清理垃圾,党支部书记带领支委挨家挨户做工作,打通群众思想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实现村寨旧貌换新颜。三是建立常态化管理机制,打造出具有乡土风情和显著辨识特征的美丽村寨。通过制定村规民约、“红黑榜曝光栏”制度,定期保洁制度,清扫村内公共区域、清理路边杂草、泥泞,有效解决了基础设施建后无管护的问题,不仅让昔日的农家院落‘颜值’大增,也改善了村民的生活品质,村庄更加宜居宜业。
三、聚焦产业发展,打造产业发展“红旗村”
一是充分发挥好“十百千万”示范引领建设工程产业资金引领作用,用好60万元的产业发展资金,多渠道整合其他项目资金30万元,建设了840平方米河岸经济夜间美食街,项目建成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5.76万元经济收入,进一步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力,实现了经济收入持续增长。二是积极带动农户发展绿色生态产业。积极发展低碳、清洁、高效、节能的农产业,全面提升绿色有机产品供给能力,大力推进咖啡、冬季蔬菜种植种植,水产养殖等产业发展,全村共种植咖啡3200亩、冬季蔬菜450亩,水产养殖2500亩,年产咖啡干果1900吨,鱼4720吨,年产值约5930万元。同时,在现有种植规模的基础上,动员更多农户参与咖啡、冬季蔬菜种植,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,形成规模效益,为城子村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。三是持续助力农户增收。积极探索“企业+农户”的经营发展模式,加大实践力度,探索咖啡销售渠道、技术管理和初加工技术,不断提升咖啡品质,带动群众持续增收致富,实现人均年收入2.5万元以上的目标。
四、强抓乡村治理,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
把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充分融入群众生产生活中,以春节、国庆节、泼水节等节庆活动为契机,以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举行“党的光辉照边疆、边疆人民心向党”“中华民族一家亲”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,引导各族村民树牢休戚与共、荣辱与共、生死与共、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,不断增强“五个认同”。如今,“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,不做破坏民族团结的事”已成为城子村居民一致共识,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铸牢。
城子村通过实施“十百千万”工程,紧扣“基础牢、产业兴、环境美、生活好、党建强”的目标导向,用实际行动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绘制出了一幅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人民富裕的美丽乡村画卷。